洪佳愉
難忘大漠行
2008年4月5日,天氣晴,依舊在春假連續假期中。我和劉叡穎踏出國門,航向烏蘭巴托,一個從前只在地理課本中出現的地名,我們即將在這兒展開8週的華語教學課程。
在與學生上課與互動方面,在觀察學生的上課情形之後,我想我知道教材可能怎麼呈現會比較適合他們了。正式上課的第一天。之前做的教材,居然在一個小時就教完了,我的教學壞習慣又出現了-就是愛趕進度。明明就可以慢慢的來的,我又何必拿臺灣人緊湊的步調來上課呢?不過在資料的教授之後,可以增加他們口語的練習,對他們來說也是等量的重要。而且還可以和學生聊些台灣的特色、食物、民情等等。不過他們果然也和韓國學生有異曲同工之妙,最後的要求也是要學唱歌。看來音樂果然是無國界啊!中級班的課的確是輕鬆許多。而且學生對於剪紙、寫書法、中國結這些中國藝術,真的是覺得挺有趣的樣子。所以在教授這些東西的時候,氣氛也是十分的好,而且也讓學生更了解中國的藝術與文化之美。
在蒙古覺得特別的經歷就是看到了生平第一次邂逅的雪。心裡的感受,很難用筆墨形容,只記得用相機作記錄。不過雖然下了雪,卻並不比在台灣冷,畢竟蒙古是沙漠型氣候的地方,不像在台灣空氣中還帶著大量的水氣。所以即使在烏蘭巴托始終只有零下到十度左右的氣溫,仍是覺得沒想像中的冷。
教學的這兩個月,還到了大名鼎鼎的蘇赫巴托廣場,這個廣場和天安門廣場有些相似之處,不過卻還是有著說不出的差異性。再來,我們去了歷史博物館。在這,我感到蒙古人在某些
歷史淵源上,畢竟還是和中國人有著連結的。至少山頂洞人和元朝歷史,與中國的歷史息息相關。博物館中的各種兵器、食器等等生活軌跡的物品,的確是能讓人感受到國家的獨特性的。另外,蒙古的餐點,就我在天格爾大學餐廳的經驗,實在是不大合臺灣人的胃口,至少不合我的胃口。熱狗、培根這種肉品加工物,可是我的天敵,不過到了這裡,也許是因為食物保存不易,所以在蒙古的食物都是乾燥或經過加工處理的。而新鮮蔬果在這根本就是超高檔食材,若非富貴人家或是特別想慶祝的日子,是難以在餐桌上出現的。還有快速上網在烏蘭巴托真是種奢侈的行為,而且電話費實在是非常昂貴,每分鐘156元台幣,難怪富者愈富,窮者愈窮。臺灣人果然是沒有通訊設備就不行,至少我這個世代有八成的人是這樣!
在蒙古教學的這兩個月,我累積了寶貴的教學經驗及難得的生活經歷。臨別雖然萬般不捨,可是聚散離合,本來就是人生的常態。不過,我想我永遠忘不了這裡的一切。也許再也不會踏上這塊土地,但這裡的人事物是我記憶中深刻的一部分。
1.
學習東方文化及語言之歐美人士的首選
2.
悠久中華文化融合多元西方文化,呈現包羅萬象的特色
3.
較歐美大學低的生活費與學費
4.
友善熱情的居民及合宜的氣候
5.
便利的生活環境及美味的食物